close

「提醒」的行為背後所反映的是關心還是擔心,有時候我自己也不是很確定。

有時心裡會想每天都在做的事、自己該做的事、屬於自己的責任,為何還需要反覆的提醒和叮嚀,這樣的疑問很常出現在我的腦中。

我也會想會不會因為對於提醒的依賴,反而降低了自我執行的意識感,如此低弱的意識感對於好習慣的養成會不會反而成了阻力,該執行動作者在自己的腦中無法形成一份執行清單的概念,因而無法訓練自我的規劃力和思考力。

似乎越扯越遠,但,也許最根本想傳達的是自我負責的概念。

因此,做個實驗,515分起床準備早餐,本來是媽媽自己會主動設定鬧鐘,準時起床完成的工作,如果,改由「被提醒」才起床做早餐,會如何呢?

媽媽想體驗被提醒的感覺,也想讓兩個孩子體驗擔任提醒者的感覺,該提醒幾天才夠呢?提議實驗後,兩個孩子所提出的疑問,媽媽心裡沒有答案,經孩子一問,媽媽反問:「對於你們自己該做的事,你們覺得媽媽需要重複提醒幾次,才是你們會記得那是自己的責任而主動去做呢?兩次夠嗎?還是需要三次才會養成習慣呢?」

如果暫時還沒想清楚,也沒有明確的答案,那就先實驗幾天吧!

第一天530分弟弟出現在媽媽房門口,輕聲提醒媽媽該起床準備早餐了,然後自己安靜到二樓看小說,第二天515分哥哥出現在媽媽房門口,輕聲提醒媽媽後,繼續回到四樓窩回棉被,555分到一樓吃早餐,這兩天媽媽刻意關掉鬧鐘,兩個孩子提醒的時候媽媽都還沉浸在睡夢中。

第三天,也就是今天,實驗繼續,但是510分媽媽睡飽自然醒了,525分不想繼續賴在被窩,自動起床下到一樓準備早餐,早餐時主動向兩個孩子宣布以後不要再提醒媽媽起床了,媽媽想拿回對時間的主控權,媽媽不想「被提醒」,實驗結束。

但媽媽想問問兩個孩子,不需要擔任「提醒者」的感覺如何?而自己是需要「被提醒者」的感覺又是如何呢?想想吧!時間充裕時再好好聊聊這個話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gmama 的頭像
    ygmama

    陪伴孩子的甜美時刻

    yg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