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點20分準備下樓煮早餐時,默默地從弟弟的衣櫃拿了一套薄長袖上衣和長褲,經過二樓時將衣服靜靜地安放在弟弟每天早起後坐的沙發位置上,如常地來到一樓廚房忙著。
6點弟弟邊走下樓邊說著:「媽媽,沙發上的衣服是你希望我換的嗎?」
媽媽:「是的。」
弟弟:「我已經換好了喔!」
媽媽:「謝謝你願意換上長袖。我和爸爸都希望你最近多注意保暖不要生病了」
清晨5點20分準備下樓煮早餐時,默默地從弟弟的衣櫃拿了一套薄長袖上衣和長褲,經過二樓時將衣服靜靜地安放在弟弟每天早起後坐的沙發位置上,如常地來到一樓廚房忙著。
6點弟弟邊走下樓邊說著:「媽媽,沙發上的衣服是你希望我換的嗎?」
媽媽:「是的。」
弟弟:「我已經換好了喔!」
媽媽:「謝謝你願意換上長袖。我和爸爸都希望你最近多注意保暖不要生病了」
剛剛讀到 盧蘇偉《別和孩子比蠻力》書中的一段文字:
「孩子的行為來自父母的對待關係。其實父母並沒有什麼錯,只是做過頭而已!」
「最好的父母不是給孩子最大的保護和最好的照顧,須知做得愈少,照顧和保護得愈少,這樣孩子才有更多的機會去學習、熟練生活的技能。」
「遇到任何事情發生,父母請別急著出手,先讓孩子自己學習面對、獨立去思考,例如事情發生的緣由、該怎麼做選擇才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等等。生活自理能力絕對比成績更重要哦!」
這段文字來的很巧,這兩天還真的有事情發生,這事對父母當然是很小的事,但對於國七第一次校外教學的哥哥卻是足以讓他坐立難安的大事,上週五晚上哥哥拿給媽媽一張校外教學的家長聯絡單,背面是建議學生的攜帶物品清單,哥哥看著清單開始收拾背包。
【5種不同的「嗯嗯」】
週五早晨,6點30分早餐後,弟弟收拾好餐桌,按下計時器開始每天上學前的15分鐘複習時間,媽媽坐在旁邊看著自己的書。
弟弟:「媽媽,我可以用15分鐘寫今天的回家功課嗎?」(導師週一已發下一整週的功課)
媽媽:「嗯嗯」
15分鐘後,計時器響起。
這兩天和弟弟的對話很「魔方」,從昨天早上、昨天晚上、到今天早上所有的話題都圍繞著魔方。
昨天早上和弟弟的對話~
弟弟:「媽媽,我這幾天幾乎每節下課都在解魔方」
媽媽:「為什麼勒?」
弟弟:「最近班上的同學很喜歡幫我把魔方弄亂然後給我解」
週六晚上,一張列滿當日家事清單的A4紙,從早上7點一個家開始運作,到晚上8點半關燈就寢,總共有31個項目。
爸爸、媽媽和兩個孩子各自在自己的名字下方填上項目的編號,每一個編號代表著自己為家庭一天的貢獻,部分項目是共同分工完成可重複被填寫,兩個孩子各自填了6個編號,爸爸18個、媽媽14個。
一份清單「一天的家事清單」,是一場家庭對話和討論的前奏,數字的意義代表著對於家的付出和貢獻度,透過逐項的條列,更清楚一個家的運作有許多細瑣的家事,也顯示出每個家庭成員在時間和勞動的付出程度,一個溫暖和舒適的家可以讓生活在此的人感到幸福和快樂,這是家被期待該有的樣子。
而身為家長的我們總是默默地、辛勤地、盡心盡力地為家的美好付出自己,在清單上得到較大的數字,扛起家中大部分的工作,這是責任也是義務,但是不該是理所當然,沒有誰的付出該被視為理所當然。
開啟這場對話有個目的,想和兩個孩子討論一個概念「盡己所能為家庭付出貢獻」,即使身為孩子的自己現階段能力有所限制,但是否可以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下為家和家人多做一點什麼呢?未來的大人會是幾年後即將發生的事實,是否在成為大人前已經訓練好自己成為大人該具備的能力和態度了呢?
最近媽媽的教養功課:回應「接受」,不回應「說服」
對話一:
寒假某天,媽媽隨口問哥哥:「七下需要買自修嗎?」
哥哥:「不需要,這學期試試看只看課本就可以了。」
媽媽:「好,我知道了。之後如果有想買再跟我說。」
總是有那麼幾天,心中的無名火不自覺的竄起,看不順眼的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重點在於「不順眼」,是青春期的賀爾蒙作祟吧!有意無意地管不住自己脫口而出的批評,這樣的時刻隨著兩個男孩同時進入青春期階段時不時地在家中的各個角落上演著。
「角色的定位」和「人我的界線」反覆再反覆地出現在每次的對談中,很抽象的認知概念卻是現階段很重要的議題,手足間有著很微妙的競爭關係,但同時又有著緊密的夥伴關係,心中的不平衡感和認知的差異常是衝突的導火線。
媽媽的原則很簡單,我的孩子我自己管自己教,如果媽媽都採取「看著辦」,就代表媽媽心中有計畫,此時,請收起自以為是的批評,即使現階段還無法做到能夠換位思考的智慧,也請先收回非理性的情緒化用詞,媽媽有媽媽期待的親子關係,同時也有期待中的手足關係。
經過幾次難分難解的手足衝突後,媽媽決定慎重地看待兩個青春期男孩的手足議題,幾次各自的深談後,最後,歸納出幾點建議和提醒:
1.青春期會因為賀爾蒙的變化,容易無法管控好自己的情緒,這是正常的現象,所以請對青春期的哥哥(弟弟)多一些包容。
今天下午,兩個孩子,各自騎著單車出門,弟弟12點50分從家裡騎單車到河濱公園完成8公里的單車運動,1點40分安全回到家,一進家門弟弟喘著氣卻迫不及待地跟媽媽分享沿途的體驗,弟弟說:「現在太陽滿大的,還好有戴著墨鏡,不然會很刺眼,路上的人和車都不多還算滿好騎的,對了,新月橋附近有兩棵樹,樹上開了很多的花,我有把口罩拿下來聞花香,真的很香喔!你和爸爸下次經過可以去聞聞看,自己一個人騎腳踏車真的好好玩,可以照著自己的速度騎,想休息就停下來,還可以聞一聞路邊的花香。」
哥哥1點20分從家裡出發騎單車到總圖借還書,來回大約4公里,距離短但挑戰高,部分路段有人行道和自行車道,部分路段是沿著大馬路騎,需要隨時注意紅綠燈、左右來車和行人,哥哥於2點20分回到家,總共花了1小時,一進家門哥哥超興奮,一直說真是太好玩了,自己騎著車的感覺好好玩,就連迷路而繞了遠路也覺得好玩,第一次的,自己一個人的,初體驗,都為兩個孩子留下了好好玩的經驗。
這其實是今年初刻意想訓練兩個孩子獨立的新任務:
自己一個人+騎單車+總圖借還書(來回4公里)或河濱公園運動(來回8公里)
為了這一天的到來,我們進行了幾次的模擬前置訓練,第一次是母子三人+騎單車+總圖借還書;第二次是兩個孩子一起+騎單車+總圖借還書;第三次是全家四人+騎單車+河濱公園運動(來回16公里);第四次是兩個孩子一起+騎單車+河濱公園運動(來回8公里)。
遺失一週的眼鏡,東奔西跑忙著找眼鏡的哥哥,無法使用電腦的一週,哥哥冷靜地處理著遺失眼鏡事件,爸爸、媽媽和弟弟看著、等著、陪著、期待著失而復得的好消息,等了一週,最後決定重新配一副新眼鏡。
哥哥在小五配了第一副眼鏡,第一副眼鏡媽媽買單(應該是2000元有找),小六因為哥哥自己壓碎一邊的鏡片,花了800元哥哥用零用錢支付,國一下(上週)疑似在學校遺失眼鏡,重新配新眼鏡花了1690元,依然由哥哥的零用錢支付。
只有上課看黑板和使用電腦時戴,看書和寫功課不需要戴,怎麼遺失的在哪遺失的哥哥自己也有點摸不著頭緒,總之,我們一起平心靜氣就事論事的將事件完美落幕,沒有責怪沒有生氣,該支持的時候給支持,該陪伴的時候給陪伴,該擔起責任的哥哥也無怨言。
昨晚拿到新眼鏡的哥哥,眉開眼笑的說終於可以用電腦了,同時,謝謝爸爸和媽媽陪他週六去配新眼鏡,謝謝爸爸昨天傍晚下班後幫他領回新眼鏡,坐在一旁的弟弟稍有微詞的說我也有陪著去,怎麼沒有說謝謝弟弟,媽媽對著哥哥說你最應該感謝的是你自己,你應該感謝你自己把零用錢都存下來,當你需要大筆錢買自己需要的東西時你才有能力買得起,在心裡好好的謝謝你自己。
過了一個寒假,終於在開學後第二天看到哥哥七上第三次期末考的成績單,在家長回饋孩子的鼓勵欄位我想了好久,遲遲無法下筆,但一下筆卻又停不下來,不知不覺寫了好大一篇。
考前的複習計畫是由孩子自行負責,但是考後我們會共同針對成績進行口頭上的檢討,針對表現好的科目給予肯定,針對不如預期的科目也提出反省和改進方案,第三次段考哥哥的校排進步80幾名,但第二次段考校排退步60幾名,上學期在課業學習上整體而言是呈現大幅度的起伏,這點是我們這次主要的檢討重點。
哥哥說「第一次段考因為太緊張很認真準備所以得到不錯的成績,第二次因為鬆懈成績大幅退步,第三次有所警覺成績又大幅上升」,大起大落的成績,媽媽有種很熟悉感覺,印象中哥哥在小學三四年級時因為情緒的起伏不定,成績也跟著起伏不定,小學五六年級才漸趨穩定,當然在性情上也穩定許多。
國中第一學期成績大幅度的起伏,媽媽猜想也許跟適應新環境而感到緊張和焦慮的情緒大有關係,這部分真的急不得,只能給予更多時間熟悉新的人事物、耐心的陪伴和等待孩子自己慢慢摸索和調整到漸趨穩定的狀態。
哥哥特別提到班導提醒班上同學盡量不要讓成績大起大落,並私下鼓勵哥哥挑戰校排前100名,檢視第一學期的三次段考,哥哥的弱點主要在數學,其他科目國、英、社、生、健幾乎都可以維持在80-90幾分,而在第三次段考,數學分數因為增加了20多分也跨越了及格線,這應該也是校排大躍進的主因,哥哥說「數學再增加10分校排前進百名是有機會的」,其實我是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