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中年人,對於健康有著更高的需求和重視,時時提防不期而遇的意外,時時留意身體的訊號,意外帶來的傷痛、疾病帶來的身不由己,都讓我們避而遠之。
10歲的孩子,對生活對世界充滿好奇和探險的精神,對意外帶來的傷害和疾病帶來的苦痛既陌生亦無感,過多的叮嚀猶如耳邊嘈雜的碎念。
弟弟是開心的小五生,小四自學,小五回歸體制後,一位好聊天的老師,一群調皮貪玩的同學,讓小五的第一學期天天都是歡樂的開心氛圍。
7點20分開放上樓到教室,7點20分前在穿堂排隊等待,4-5位因上學而開心的孩子們,默契十足的相約7點前在校園中的小花園嬉戲玩耍,是孩子們上課前的小小聚會。
調皮機伶愛冒險挑戰因而大小傷不斷是常態,3-5天傷口癒合結痂沒大礙,讓調皮的孩子愈挫愈勇,12月卻意外收到大禮,成了弟弟最長的療傷月,月初在小花園因踩空而膝蓋跌撞在大石頭上的擦傷,在左膝蓋上擦撞出手掌大的傷口,一週後因組織液擴散感染讓傷口不斷向外擴大,每天2-3次的換藥包紮持續了3-4週。
yg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期接近尾聲,國中生活的第一學期,從緊張焦慮到從容自若。
好多的第一次在國中開始,第一次開始自己搭公車上下學、第一次開始感受到課業的壓力、第一次開始早出晚歸、第一次開始面對每天大小的考試不斷、第一次體驗到按照自己的步調就是最好的狀態,很多孩子的第一次,而媽媽則是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成長帶給孩子的改變。
對於新環境和新生活模式的適應,是國中新鮮人必然得經歷的考驗,從第一週的緊張焦慮,甚至是開學前一週就開始的緊張焦慮,到第一個月後慢慢接受學習和生活上必然的挑戰。
接受和適應,直到漸入軌道,緊接著的第一個挑戰是國中後的第一次段考,再次繃緊神經進入備戰狀況,看著哥哥戰戰兢兢的預習、複習,緊抱教科書暫停課外閱讀,因著不安和緊張,自我要求更加自律,對未知的不安和恐懼有點過度,是個性使然抑是天性使然。
但無妨,是過程的體驗也是心境的磨練,第一次段考後,對自身優劣勢的了然,對考試的坦然,對學習的淡然,生活再次進入新的軌道,同時擁抱教科書和課外書的平衡,是自我對於課業學習和個人需求的平衡,一種健康的平衡點。
yg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飯好慢好慢,這個好慢好慢的節奏從1歲到10歲,依然好慢。
以0.5的慢速吃著碗裡的飯菜、以0.75的慢速收拾清洗著餐具、但卻以1.25的速度滔滔不絕地聊著最愛的科學、遊戲、漫畫、新聞或是youtuber等等令弟弟感興趣和好奇的話題。
好奇的事太多,想聊的話題更多,一個接著一個的問題從小小的腦袋中蹦出來,每個問題都迫不及待地和家人們分享和討論,忙著聊天的嘴卻忘了該動動筷子吃飯的手,當其他三個人都吃完離開餐桌,弟弟碗裡總還有八分滿的飯菜,和一碗還沒動過的湯,這是弟弟正常發揮的吃飯模式。
小時候因為吃飯一快,吃了就吐的陰影,而持續維持著慢速餵食的吃飯節奏,國小一年級後也許因為身體的發育讓腸胃功能更健全,飯後嘔吐的狀況大大改善,但是吃飯慢速的慣性也就此定型,多數時候媽媽看著放任著,很偶爾的早晨出聲提醒。
週三早晨媽媽卻耐不住性子的嚴厲指責一番,事後心理矛盾的自省,媽媽小時候也是慢速吃飯模式,但好像也沒被指責過,怎麼現在當了大人,反而沒學會等待孩子的慢呢?
yg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次聽到「高敏感特質」是在今年的年中從黃瑽寧、夏嘉璐主持的Podcast頻道「寧夏璐66號茶坊」,探討的是高敏感特質的孩子,節目中探討的內容讓我豎起耳朵專注地聆聽,很多的敘述很有感的歷歷在目,只可惜有點感嘆竟在養育孩子的12年後才得知此資訊。
這幾天閱讀《容易受傷不是錯》探討的就是高敏感特質,更詳盡完整的解說和研究報告,也同時更加喚起很多陪伴孩子的回憶,從疑似到肯定需要層層的確認和反思,很多生活中的細節如同書上的描述:不安及焦躁情緒的發洩、刻意與他人保持距離、不喜歡肢體上的靠近或是碰觸、人際關係上的緊張感、非好即壞或非黑即白的兩極化心態、豐富的思考及感情體驗、溝通能力、文學才能、創造力,一個一個像玩賓果遊戲般的都中。
知道的有點遲,作錯的事也有點多,當時的不理解和不諒解源自於對高敏感特質的無知,如今,再重新回憶起很多的事件原來是有因可循的,此刻,最深的感觸是接納每個獨特的孩子就是最好的教養,也是父母可以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閱讀筆記:
悅知文化《容易受傷不是錯:建立專屬於你的安全基地,不受他人評價左右的幸福人生》
yg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醒」的行為背後所反映的是關心還是擔心,有時候我自己也不是很確定。
有時心裡會想每天都在做的事、自己該做的事、屬於自己的責任,為何還需要反覆的提醒和叮嚀,這樣的疑問很常出現在我的腦中。
我也會想會不會因為對於提醒的依賴,反而降低了自我執行的意識感,如此低弱的意識感對於好習慣的養成會不會反而成了阻力,該執行動作者在自己的腦中無法形成一份執行清單的概念,因而無法訓練自我的規劃力和思考力。
似乎越扯越遠,但,也許最根本想傳達的是自我負責的概念。
因此,做個實驗,5點15分起床準備早餐,本來是媽媽自己會主動設定鬧鐘,準時起床完成的工作,如果,改由「被提醒」才起床做早餐,會如何呢?
yg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週二晚餐閒聊,媽媽問兩個孩子,說說自己的三個優點,哥哥說:「我第一個想到的優點是緊張,因為緊張考試沒考好,所以我會預先複習考試的範圍,我有的同學完全不會緊張,每天都在玩。」
既對於「擔心」的解讀親子大不同後,這次聽到「緊張」是優點,小小的驚訝但可以理解。
昨晚在曲智鑛老師《曲老師的情緒素養課》中讀到的一段文字,此刻更有共鳴。
「有些人會將開心、快樂、愉悅定義為正向情緒,悲傷、難過、沮喪則定義為負向情緒,但我認為情緒是中性的,並沒有所謂的正向或負向。情緒是自然的,每個人都有情緒,它沒有好壞,但我們常會把行為與情緒混為一談,情緒後的行為若是負向的,我們就會誤把情緒標記為負向,這是一種人為的價值判斷。」
這段文字,引發我更深刻的思考,當哥哥視「緊張」為優點時,他表現出來的行為是在第二次段考(昨天和今天)前的21天,開始嚷著:「快要第二次段考了,為了不讓數學再考不及格(42分),我要開始寫數學評量了,我決定周一到周五每天寫三頁,周六日早上、下午、晚上各寫兩頁。」
yg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商周出版《曲老師的情緒素養課:生活中教出孩子的高情商和好品格》
比較是人類的天性,也是進步的原始動力之一。能力處在相對領先位置的孩子,有可能透過比較,建立自信、價值,甚至優越感;相對弱勢的孩子,可能因比較而產生挫折、負向的自我概念。因此,要引導孩子思考價值的多元性,避免陷入過度競爭的狀態,讓孩子相信世界很大,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
陪伴孩子面對情緒,我們要有智慧去分辨「不能」與「不想」的差異,要相信每個人都有機會改變。
孩子知道自己的錯誤,但他們還需要時間練習控制,大人的等待與陪伴是孩子提升自控力的動力。爸爸媽媽要常練習說:「孩子,我相信你可以的,這一點都不麻煩。」
要有好的情緒管理能力,首先要先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怎麼樣的狀況會生氣,什麼樣的刺激會影響自己情緒的波動。社會情緒學習當中的「自我意識」,強調每個人都應該花時間認識自己,而當孩子對自己有清楚的理解後,才可能有健康的自主管理能力。
yg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親子天下《老ㄙㄨ老師的同理心身教》
他人的溫暖可以融化我們的心,但同時,我們也能成為給予他人幸福的人。只要我們的眼神一直看顧著那些需要的人,為他們伸出溫暖的雙手,他們就會更有力量去面對自己的人生。
有同理心的孩子,需要在有同理心的環境下成長。
如果我們未能好好接納孩子的情緒,總是用強行打斷或威嚇來使他收起情緒,那麼,他怎麼能學會接納自我情緒、學會適切的表達情緒?他未曾感受到情緒被同理,有怎麼能同理家人辛苦的處境呢?
良好的對話能力,能夠穩定情緒、釋放壓力,同時能驅動孩子的動機。
yg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親子天下《不孤單一起走:體制外教師曲智鑛的教育思索》
當老師之後,我常建議父母在不違法且沒有生命危險的合理範圍內,將選擇權、決定權留給孩子。只要協助孩子分析利弊得失,最終的決定權要還給孩子。這麼做有兩個好處:第一是讓孩子練習做決定,提升孩子的獨立性;其次是讓孩子練習做選擇,也練習承擔後果,訓練孩子負責任。
其實,希望營造怎麼樣的親子關係,決定權在父母身上。
鑑定的初衷是希望這些相對弱勢的孩子能夠獲得足夠的保障,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對我來說,鑑定就只是讓大家區別哪些孩子應該獲得更多資源的協助,我們可以更開放的心態來看待這件事。
有些自閉症的孩子會有些特殊興趣,在很多家長眼中,這些特質必須改變。但我不這麼認為:教孩子與自己的特質「和平共處」比強迫他改變更重要,這些特質同時也是能量,與其抽取能量,不如拉大彈性。
yg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雙手忙著準備早餐,腦中卻還在思考著昨晚睡前的話題,生活中的鳥事從來不會少,接受不如己意是常態,感恩逆境和挫折是生命中的禮物,昨晚睡前我自己歸納的結論。
昨晚我和先生試圖以此角度來和哥哥談面對和接受不如己意的狀態,我們從自身經驗和事件談起,不論身處何處,學校、家裡甚至公車上,自身經歷過的各種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大小狀況,即使一開始都是些小小的不滿或不舒服,但一點一點會堆疊出巨大的負面情緒,若自己無法在心態上做調適,負面情緒的感染力會從自己蔓延到與此不相干的其他家人。
1-2小時的對談結束,還是感到談何容易。40歲,不只是年齡的標記,更是歷經求學、就業、成家的磨練;13歲,代表的卻是開始探索和發現世界樣貌的起點,從平行的起點要創造交集和共鳴,的確,談何容易啊!
早餐時刻,我起了頭,談起自己學會接受和感恩的年紀,大學一年級,19歲,一場生死交關的車禍後,我不再視父母的付出和關愛為理所當然,我不再以自己的需求為第一考量,我接受了這是死裡逃生的難關,父親的眼淚和一年耗時耗體力的接送就醫,我學會了感恩,如果我需要更多事件和經歷才學會的生命課題,我如何奢求三言兩語的叨叨絮絮讓孩子理解那麼大的人生功課。
我懂了,我放下,我等待,等待屬於孩子學會的那一天。
yg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