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週六晚上,一張列滿當日家事清單的A4紙,從早上7點一個家開始運作,到晚上8點半關燈就寢,總共有31個項目。

爸爸、媽媽和兩個孩子各自在自己的名字下方填上項目的編號,每一個編號代表著自己為家庭一天的貢獻,部分項目是共同分工完成可重複被填寫,兩個孩子各自填了6個編號,爸爸18個、媽媽14個。

一份清單「一天的家事清單」,是一場家庭對話和討論的前奏,數字的意義代表著對於家的付出和貢獻度,透過逐項的條列,更清楚一個家的運作有許多細瑣的家事,也顯示出每個家庭成員在時間和勞動的付出程度,一個溫暖和舒適的家可以讓生活在此的人感到幸福和快樂,這是家被期待該有的樣子。

而身為家長的我們總是默默地、辛勤地、盡心盡力地為家的美好付出自己,在清單上得到較大的數字,扛起家中大部分的工作,這是責任也是義務,但是不該是理所當然,沒有誰的付出該被視為理所當然。

開啟這場對話有個目的,想和兩個孩子討論一個概念「盡己所能為家庭付出貢獻」,即使身為孩子的自己現階段能力有所限制,但是否可以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下為家和家人多做一點什麼呢?未來的大人會是幾年後即將發生的事實,是否在成為大人前已經訓練好自己成為大人該具備的能力和態度了呢?

這場對話有點深度,有人生態度的探討、也有價值觀的思辨,剛好呼應前幾天在餐桌上的討論「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g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